爱德华·沃尔拉特·克里斯蒂安·迪特尔,二战时期德国军队的重要将领,生于1890年7月21日。1909年10月1日,他正式参军,进入位于巴伐利亚班贝格的陆军第五步兵团“黑森大公恩斯特·路德维希”团,担任步兵职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迪特尔被派遣到西线作战。战争中他经历了多次激烈交战,并在1914年10月和1918年10月两次负伤,显示出他身经百战的军人生涯。
魏玛共和国时期,迪特尔投身于德国工人党(即后来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前身,同时加入由弗朗茨·里特·冯·埃普领导的准军事组织——自由军团。这一时期,他逐渐确立了政治立场,并积极参与军政活动。
随后,迪特尔继续在德国军队中服役,并以少将军衔参与了1936年冬季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地点设在加米施-帕滕基兴。他的军旅生涯与体育活动的结合体现了军队与国家形象的统一。
1940年4月9日至10日,迪特尔指挥第三山地师参与德国对挪威的入侵行动。该师大部队由德国海军十艘驱逐舰护送抵达纳尔维克,作战指挥权由弗里德里希·邦特准将负责。
然而,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纳尔维克战役中,德军海军遭遇了沉重的打击,护送迪特尔部队的全部十艘驱逐舰均被击沉。海战的失利本应让英军与挪威军联手将迪特尔部队彻底消灭,彻底夺回纳尔维克。
展开剩余72%但由于当时德军在西线战场(涵盖法德边境、卢森堡、比利时及荷兰)取得了巨大胜利,英国军方放弃了对纳尔维克发起全面攻势的计划。正是这一策略调整,使得迪特尔得以带领山地部队转入山区展开撤退,后来成功夺回纳尔维克镇。
面对敌军人数的劣势,迪特尔充分利用了沉没舰艇中的弹药和补给,联合留守的水兵展开顽强抵抗。凭借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赢得了“纳尔维克英雄”的称号,成为德军山地部队的传奇人物。
之后,迪特尔被任命为驻挪威、芬兰北部及东欧地区的德军司令,并晋升为大将。他接着担任东部战线北部第20山地集团军的指挥官。
尽管他在北极战役中的表现未达预期,令德军高层失望,迪特尔最初拒绝了进一步的晋升机会。最终在大将阿尔弗雷德·约德尔的劝说下,他接受了这一任命。
1944年6月23日,载有迪特尔、步兵将军托马斯·埃米尔·冯·威克德、卡尔·埃格尔塞尔将军、弗朗茨·罗西中将及其他三名乘客的Ju 52军用飞机,在施泰尔马克州雷特内格村庄附近坠毁,机上人员无一幸免,迪特尔也因此逝世,享年53岁。
作为一名山地部队的指挥官,迪特尔在军事指挥上表现出色,赢得了部下的尊敬。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却为他背负了沉重的包袱。作为坚定的国家社会主义者,他是希特勒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
1940年6月19日,迪特尔荣膺骑士铁十字勋章橡树叶簇勋章,成为首位获得此殊荣的德国士兵。
1923年,作为年轻军官的迪特尔曾拒绝协助政府镇压希特勒领导的啤酒馆政变未遂行动,且是纳粹党最早的创始成员之一。
不过,后来德国联邦国防军及政府撤销了对他的嘉奖,原因是他对斯堪的纳维亚女性与其士兵通婚问题持极端排斥态度,甚至在第三帝国标准下也被视为极端。
迪特尔曾发布命令,称挪威和芬兰女性为“种族漂浮物”,这一侮辱性的措辞暴露了他的种族偏见。
此外,他还参与了多起战争罪行,尤其是推动实施《政委命令》。在他负责管理的芬兰和挪威地区的德国国防军劳改营中,奴役劳工被残酷对待,许多劳改士兵因过度劳累被直接射杀。
从1942年夏季起,德军卫兵在这些劳改营内频繁实施枪杀和虐待行为,严重践踏人权。
1942年6月16日,迪特尔在一次演讲中威胁称:“若劳改士兵拒绝参加行军,他将毫不留情地杀死他们!”展现了其残忍冷酷的军纪管理风格。
发布于:天津市线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